人身險產品將遵循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的機制,業內人士分析,未來的中國保險市場會是分紅險的天下,因此“高浮動收益”未來還會有,但是“高保證收益”則很難
9月1日起,人身保險普通型產品預定利率將正式從3.0%下降至2.5%;10月1日起,分紅型產品預定利率將從2.5%下降至2.0%,萬能型最低保證利率從2%降低到1.5%。
8月19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下稱“金監總局”)正式下發《關于健全人身保險產品定價機制的通知》(下稱《通知》),將分批下調傳統和新型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引導行業新舊產品平穩切換。
值得關注的是,《通知》中提出,要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參考5年期以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5年定期存款基準利率、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等長期利率,確定預定利率基準值,由保險業協會發布,這是監管首次提出要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
監管強調,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應當報金監總局,達到觸發條件后,各公司需按照市場化原則,及時調整產品定價。據業內人士透露,近年監管就行業利差損問題曾多次開會討論,一直希冀能夠設計一套和大環境掛鉤的浮動收益機制,此次終于落定。
未來,人身險產品將遵循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的機制,“當前文件只公布了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的動態調整機制,具體細則方面還未出臺,還要看細則,目前而言可能主要會針對新備案的產品”,一位中型險企精算師表示。
針對消費者關心的未來保險產品利率是否還能鎖定,據一位大型險企精算人士表示,具體還需要看各家公司如何切換,比較簡單的做法是條款、保費照舊,保額和現金價值根據最新預定利率來調整,這可以理解成預定利率不鎖定;另一種做法則影響較大,即所有產品停售下架,上架新利率產品,老產品停售不能購買。具體應用哪種模式,還要看細則。而對已售出的存量產品,目前尚無定論。
北美精算師、精算視覺主理人Alex則直言,近期即將要面對的,是人身險產品預定利率從3.0%下調到2.5%,這可能是未來幾年能夠鎖定長期固定收益為數不多的機會。未來的中國保險市場會是分紅險的天下,因此“高浮動收益”未來還會有,但是“高保證收益”則很難。
金監總局表示,《通知》是為適應市場形勢變化,強化資產負債統籌聯動。當前行業利差損懸頂,此次監管首提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亦是化解行業利差損的又一舉措。
“7月開始,公司已經在備戰分紅險了,未來將重點放在分紅險產品上!币晃恢行碗U企高管表示,“利率的調整有益于降低投資壓力,但經營壓力仍然比較重!绷頁晃粯I內投資人士表示,其實保險產品的利率從未鎖定,一直都規定了上限,但諸多保險公司因股東方面的壓力,短期擇利,未來該行為將從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
收益降、保費漲?
若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從消費者角度看,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還能鎖定嗎?
“按照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的掛鉤機制,未來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是無法鎖定的,這也是這幾輪利率調降過程中消費者們著急囤點產品的原因!币晃毁Y深經紀人表示。
據業內人士表示,這還需視未來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的動態調整機制的具體細則而定,看各家公司在實際上如何去切換。
如此,消費者關注,定價利率的調整對于保險本身保費有哪些影響?據一位大型險企精算師表示,隨著定價利率的調整,產品費率或將提高,單產品吸引力減弱。險企需要降低負債成本、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供需適配,重新找到客戶、渠道、公司之間利益平衡點。
據一位頭部壽險公司高層表示,監管對定價利率的調整,對險企接下來整體償付能力風險的把控、整體經營都相對有好處,因為其產品定價將更加保守。
不過,當前保險業利差損懸頂,除了下調預定利率外,據一位大型險企精算方面人士透露,未來監管或將在保險理財存量產品上調整,產品現金價值可能將調整。未來會否調整存量保單,是解決行業問題的重要方向,目前先從新業務方面試驗著手,但最終目標可能還是要調整存量保單。
另外,對于此前市場大熱的增額終身壽險,上述中型險企高管表示,“和市場化利率掛鉤后,增額終身壽險等普通型保險產品將失去競爭力,將和其他理財類產品處于同一競爭水平面,再加上銀保渠道的‘報行合一’政策,保險公司亟待尋找新的增長點!
另據一位外資壽險公司精算師表示,目前來看,既然監管建立了定價利率動態調整機制,那就意味著未來保險公司產品預定利率還有下降空間,產品趨勢亦是顯而易見。這也是在預定利率3.0%時代,公司沒有主銷3.0%增額終身壽險原因,因為擔心利率持續下行,給公司持續發展帶來壓力。
近期,螞蟻保、慧擇等多家保險代理平臺的多款產品紛紛下架,不過監管亦嚴控“炒停售”現象的發生。
此前利率換擋出現的“炒停售”主要與保險產品的收益和價格相關,東吳證券研究所給出了一組預測數據中,按利率敏感性排序來看,終身壽險年金>重疾>兩全>定期壽險,預定利率從3.0%下降到2.5%,傳統型(普通型)年金險、終身壽險、定期壽險、兩全險、重疾險分別有不同的漲幅。
“以30歲男性為例,保額為1000元,繳費期限為10年,前五年的費用支出率為50%、30%、20%、5%、5%(第六年及以后沒有費用支出)!睎|吳證券分析稱,其分別計算了當傳統險預定利率從3.0%下調到2.5%的影響,發現預定利率越低,毛保費上漲幅度越大。當預定利率從3.5%下調到3.0%后,年金險、終身壽險、定期壽險、兩全險和健康險對應毛保費漲幅分別為18.7%、20.2%、3.5%、7.5%和17.1%。短期險和保障功能更強的長期險產品對于利率敏感度相對不高。
為何與市場利率掛鉤
《通知》中首提了要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一位接近監管人士分析,“動態調整的影響要看兩面,不僅有助于險企在利率下行周期及時調整負債成本,有效應對利差損風險;亦有助于在利率上行通道時能提高預定利率,提升產品競爭力!
人保壽險副總裁、總精算師喬利劍在慧保天下等主辦的“2024人身險高質量發展研討會”上表示,受利率下行趨勢影響,行業資產端收益率持續走低,利差損問題已關乎壽險業高質量發展和長期持續穩定。在此市場環境下,監管及時出臺產品定價動態調整機制,為行業轉變經營策略提供了非常必要的政策支持。
喬利劍認為,該項機制有利于提升對市場利率的敏感性,降低預定利率與實際投資收益倒掛的風險,完善以產品為起點的資產負債管理閉環;其次,有利于更敏捷地應對經濟周期波動,保持產品競爭力;同時,有利于合理引導客戶預期,根據市場利率調整預定利率、根據預期投資收益差異化演示新型產品保單利益,引導客戶將關注重點放在保障功能上等。
一位大型險企精算師透露,通過對比《通知》中提到的三種市場利率發現,市場利率變動比較頻繁,且近期下降趨勢明顯,過去五年5年期以上LPR下調9次,上月降為3.85%,五大行下調5年期存款利率至1.8%,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下降至2.2%。同時,預定利率變動頻次較少,且存在一定的滯后性。
據東吳證券非銀團隊測算,當前(2024年8月2日)最新三項市場參考利率,5年期LPR為3.85%、5年定期存款基準利率為1.80%和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2.13%,算術平均值為 2.59%,較上一次定價利率調整期2023年8月(3.09%)下行幅度約為50bps(基點),接近本次調整空間。本次建立長效動態定價機制,有助于壽險公司從源頭提升資產負債管理能力。
2024年一季度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76家人身險公司的保險業務收入達到1.35萬億元左右,同比增長6.35%;投資端,一季度多家人身險公司的投資收益率徘徊在2%左右,一些中小壽險公司的綜合資金成本亦高于當前實際投資收益率水平。
文件要求,自2024年9月1日起,新備案的普通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為2.5%,相關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按2.5%執行;預定利率超過上限的普通型保險產品停止銷售。
自2024年10月1日起,新備案的分紅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為2.0%,相關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按2.0%執行;預定利率超過上限的分紅型保險產品停止銷售。新備案的萬能型保險產品最低保證利率上限為1.5%,相關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按1.5%執行;最低保證利率超過上限的萬能型保險產品停止銷售。
同時,對于分紅型保險產品和萬能型保險產品,監管強調,要平衡好預定利率或最低保證利率與浮動收益、演示利益與紅利實現率的關系,根據賬戶的資產配置特點和預期投資收益率,差異化設定演示利率。
另外,監管強調,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應當報金監總局,達到觸發條件后,各公司按照市場化原則,及時調整產品定價。同時,要建立與預定利率動態調整機制相適應的產品開發管理體系,確保預定利率調整過程中產品開發、切換、停售、銷售管理、客戶服務等各項工作平穩有序進行。
“備戰”分紅險
《通知》中還強調,鼓勵開發長期分紅型保險產品。在未來的產品布局上,據多方了解,多家險企已從7月開始就在“備戰”分紅險新產品,“低保底、高浮動”是多家公司的重點發力方向。
《通知》中明確,對于分紅型保險產品和萬能型保險產品,各公司在演示保單利益時,應當突出產品的保險保障功能。同時,要強化銷售行為管理,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加強銷售人員分級分類管理,有序實現銷售人員資質分級、產品分類、差異授權。加強產品適當性管理,根據消費者需求、風險承受能力和交費能力銷售適配的保險產品,不得將浮動收益誤導為保證收益。
據一位中小險企高管分析,隨著定價利率的下調,普通型傳統險的吸引力會下降,分紅險的優勢會更加突出,具有更顯著的吸引力和客戶價值。下行周期,保底收益能夠有效提供安全資產屬性;經濟上行的時候,又可以共享超額投資收益,具有風險資產的屬性,浮動收益可以抵消通脹帶來的不利影響,有望成為市場主流產品。
分紅險的保證利率相對成本低,利差損風險相對低,在新會計準則下可以穩定利潤和凈資產,投資收益的波動和利率的波動都能被邊際吸收,相比舊會計準則下的利潤和凈資產更加穩定。并且,分紅險對償付能力充足率更穩定,資本更節約。此外,分紅險的負債特性更能夠推動資金到資本再到資產的良性循環,分紅險銷售更加契合目前整體的金融環境。
產品的換擋也是解決“利差損”的有效途徑,參考國外市場的解決方案來看,20世紀70年代,美國險企發售了大量高保證利率的保單,80年代隨著利率下行,利差損問題開始凸顯。美國通過下調傳統壽險利率、大力發展投資型年金險產品,契合市場需求做大做強健康險等保障型產品,同時在投資端加大非標、另類、海外資產等多元化配置,從而解決了利差損問題。
而從日本經驗來看,在危機期的前十年(1990年-2000年),壽險業總保費收入在1995年達到最高值31萬億日元后開始下降,至2000年時降至27萬億日元,與1990年持平,壽險行業十年沒有增長。在危機期的后半段(2000年-2012年),日本壽險業穩定了投資收益率,保費才開始緩慢增長,年均增長率僅4%。
據一位壽險業高層表示,結合日本經驗,目前中國壽險業所處的低利率、低收益、低償付能力周期,其認為在短期內無法改變利差損的情況下,堅決控制規模增長,尋找新的發力產品是現階段壽險業自救的必然選擇。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