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公布2019年度保險公司法人機構經營評價結果,海峽金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峽保險”)被評為C級,經營評價體系從速度規模、效益質量、社會貢獻進行評價,按照規章,C類公司是經營存在一定問題的公司。
對此,海峽保險回應表示,公司速度規模得分較好;效益質量方面改善緩慢,已采取措施增進;受限于保費規模相對偏小,風險保障貢獻度、賠付貢獻度不高,但在社會貢獻方面也有諸多亮點。
作為一家地方國資背景的財險公司,2016年成立至今,海峽保險還未走出虧損周期,截至2019年末,年保費規模在5億元以下,較初期規劃目標有明顯差距。業內專家分析,除了目標設定與執行落地方面的偏差,也反映了中小財險公司的生存困境,經營管理和市場拓展方面遇到諸多困難,需要突破發展瓶頸。
未走出虧損周期,海峽保險連虧4年
據悉,為綜合評價保險公司經營狀況,加強保險監管,促進保險公司改進經營管理、轉變發展方式,原保監會印發了《保險公司經營評價指標體系(試行)》,經營評價體系從速度規模、效益質量、社會貢獻三個方面對保險公司的經營狀況進行評價,目的是引導保險公司提高管理水平,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具體來看,速度規模反映保險公司的發展態勢;效益質量反映保險公司的經營結果,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社會貢獻反映保險經營的社會效益,是保險公司發揮保險功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
業內人士指出,海峽保險拿到C級的結果,大概率說明該公司在以上方面存在一項或多項待提升的空間,經營存在一定問題。
“從評級標準來看,很重要的兩個因素是保險業務的增速和保險公司的盈利狀況,增速偏低、連續虧損,有可能拖累評分。但換一個角度,早期虧損也是新公司必然要走過的經營周期,更需要股東層面予以關注,對普通消費者來說,評級并不會有太大影響”,中國精算師協會創始會員徐昱琛對藍鯨保險分析道。
針對評級事項,海峽保險接受藍鯨保險采訪時回應,公司在速度規模方面得分較好,下轄三個指標均為滿分;效益質量方面改善緩慢,目前處于產險公司初期普遍虧損階段,2019年綜合成本率高于行業平均水平,預計通過“落實轉型、降本增效、深化管理”等重點工作的推進,逐步改善;由于保費規模相對偏小,且風險保障金額、賠付金額占全行業比重較低,導致貢獻度不高,但在社會貢獻方面也有諸多亮點,積極踐行社會責任。
成立于2016年的海峽保險,是福建首家國有法人的全國性保險公司,初期該公司雄心勃勃,定位打造成為“引領海峽兩岸金融服務的現代保險金融集團”,規劃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前2年,立足福建、加快布局,力爭到2018年底,實現省內重點市縣機構全覆蓋,原保費收入超5億元;第二步,3-5年,走出福建,業務上規模、上平臺,力爭到2021年末,實現原保費收入30億元、總資產超百億,并適時成立資產管理公司;第三步,6-10年,布局全國,承保、投資雙輪驅動,保費超百億、總資產超200億,躋身中型保險公司。
如今,三步走約走了一步半,現實與理想之間,差距明顯。公開數據顯示,成立至今,海峽保險始終處于虧損狀態,2016年至2019年,分別虧損1526.83萬元、11639.22萬元、11239.06萬元以及8992.49萬元,2020年前三季度,該公司虧約9420.99萬元。
盡管保險業務收入保持上升趨勢,但海峽保險年保費收入暫未突破5億元,今年前三季度,保險業務收入4.55億元,業務發展狀況與預期目標仍有所差距。
“經營戰略是一方面,落地執行是另一方面,側面說明戰略執行不是很到位,或者目標定得過高”,徐昱琛評價道。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早年間隨著財險主體迅速增加,保險服務供給能力快速增長,市場競爭白熱化,大公司在市場中處于優勢主導地位,中小財險公司生存空間被擠壓,經營上舉步維艱。作為典型的地方性財險公司,海峽保險也裹挾其中。
海峽保險表示,近年來,國內宏觀經濟形勢、金融監管政策、經營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譬如商車險改革持續推進、機構批設、資本擴充等,公司預計調整《三年發展規劃(2019-2021年)》。
出路難覓,新設中小保險公司普遍遇發展瓶頸
進一步聚焦經營,成立4年有余的海峽保險,已經歷一輪高管輪換,不足周年之際,董事長由王非變更為楊方,總經理由籌建公告中的林長昌變為沈慶宏。楊方來自于股東福建省投資開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曾任金融資本部總經理,此前并未直接涉足保險行業,沈慶宏曾任長安責任保險黨委委員、副總裁。
新的領導班子搭建后,海峽保險繼續沿著經營規劃耕耘,從主要險種來看,公司與大多數新成立的財險公司一樣,選擇通過車險業務拉升保費,近三年業務占比約6成,亦曾推出“車險+意外險”組合營銷,促進車險業務發展,同時輔以發展健康險、工程險、意外險、企財險、責任險等。
不過,海峽保險的車險業務常年處于虧損狀態,2017年至2019年分別虧損1.42億元、0.77億元、0.91億元。
“我國新設保險公司的發展,普遍遇到一定瓶頸”,中國自保網執行董事曹志宏博士分析道,一是我國保險市場起步晚,保險中介市場不發達,精算、理賠、再保險等高級保險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不足,社會對保險業的作用和認識不足,使得新保險機構在經營管理和市場拓展方面遇到諸多困難;二是我國許多中小保險機構沒有穩定的業務來源,在市場拓展壓力較大,業務獲取成本遠高于頭部成熟保險公司;三是我國財險市場費率遠低于國際水平,導致大多數保險機構無利可圖。這也是包括海峽保險在內的多數中小新型保險公司面臨的核心難題。
海峽保險較高的償付能力,也能側面佐證上述觀點。截至2020年3季度末,該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532.82%,同期財險公司平均水平為267.6%,約為倍數。
事實上,對于保險公司而言,償付能力猶如“雙刃劍”。業內專家對藍鯨保險分析稱,若償付能力過于充足,或表示保險公司發展速度較慢,資本金沒有得到充分運用,尚有發展空間。
“為什么沒有得到足夠的充分利用,因為沒有足夠的保費收入來消耗資本金,又或者發展沒有達到預期”,徐昱琛說道。
不過,曹志宏也指出,新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普遍較高,主要原因是資本金規模大,保費規模小造成的,“償付能力充足率是風險指標不是發展指標,不能用它來衡量公司發展好壞”。
下一步怎么做?海峽保險給出規劃,下階段,將堅持目標導向、結果導向、算賬經營,在效益經營方面,做到開源節流、量力而出、自主經營,把好“入口關”和“出口關”,走內涵式發展之路,確保經營成本率低于100%。在轉型發展方面,2020年著力點是農險業務、政府業務、股東業務、銀保業務,同時穩固車險業務,積極探索布局健康險領域。
“農險業務、政府業務是這兩年費率較好的財險業務,銀保業務比較容易上規模,主要代銷車險、家財險、意外險和理財型產品,此外,銀行有貸款企業客戶,具備企財險客戶資源”,曹志宏分析道。但總的來看,能夠獲取的規模和效益仍舊有限, 特色化經營的模式,暫未顯現。
從行業角度來看,大多新設的中小保險公司聚焦“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優”,謀求差異化、特色化、區域化發展,從做大轉為做優,已然成為趨勢,但在具體戰略落地、打造核心競爭力方面,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藍鯨保險 李丹萍 lidanping@lanjinger.com)
最新評論